社会领域投资增长11.9%,快于全部投资9.0个百分点,其中卫生、教育投资分别增长29.9%和12.3%。
服务实体经济方面,2020年人民币贷款增加19.6万亿元,同比多增2.8万亿元。谈及当前银行业资产质量,肖远企表示,从目前来看,情况比年初预估好很多,银行业保险业风险总体可控。
此外,银保监会也前瞻性地采取一些预防风险的措施,对重点领域的风险提前部署、未雨绸缪。民营企业、制造业贷款分别增加5.7万亿元、2.2万亿元。整体来看,2020年银行保险业主要数据指标普遍向好。肖远企透露,在对存量风险处置方面,2020年银保监会通过清收、核销、转让等多种形式,处置不良3.02万亿元,力度前所未有,金额也是历年最高。持续开展公司治理监管评估,强化分类监管,加强市场约束。
肖远企表示,在房地产领域,银保监会建立房地产融资全方位、全口径的统计体系。同时,银保监会对高风险机构进行了更严格的排查,部分银行以及一些信托公司、保险机构的风险都得到有效化解,有的已经轻装上阵。早在去年4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就要求,加强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投资。
挖掘机的产销量转化为工作量,让市场的热度催动建造的脚步。随着3.75万亿元专项债券全部分批下达,基建将有效发挥稳投资、保民生作用,促进宏观经济平稳运行。相比一些国家工程机械销售大幅下滑的现象,我国挖掘机销量逆势增长,为世界经济注入暖流在两条上扬曲线中,挖掘机指数成为观察中国经济运行的一扇窗口。
-11.6%,24.8%,33.2%,62.5%,这是同期国内市场挖掘机单季销量的增长数据。在新基建领域,2020年新开通的超60万个5G基站、新建造的46.2万个充电桩,为数字转型、智能升级创造发展空间。
为服务保障六稳六保,各地各部门通过新增专项债券等方式撬动融资、扩大内需,让基建投资成为拉动经济的重要力量。随着3.75万亿元专项债券全部分批下达,基建将有效发挥稳投资、保民生作用,促进宏观经济平稳运行。但疫情没有减少市场需求,我国挖掘机销售出现了淡季不淡的超补偿反弹现象,一些生产厂家一直处于满负荷生产状态。以交通运输行业为例,去年4月底,625个重点在建交通项目复工率已超过99%,在高铁线路、隧道高桥的工地上,到处可见挖掘机挖沙运土的忙碌身影。
可以预见,凭借潜力足、韧性大、活力强、回旋空间大、政策工具多等优势,中国经济必将持续巩固长期向好的态势。相比一些国家工程机械销售大幅下滑的现象,我国挖掘机销量逆势增长,为世界经济注入暖流。挖掘机销售额持续走高,得益于海外订单的贡献、排放升级背景下设备更新换代,更归功于基建投资加速落地带来的新需求。在某工程机械企业厂房的大屏幕上,全国数十万台挖掘机、吊装设备等工程机械的数据实时滚动,各地施工现场的挖掘机借助大数据和物联网将信息汇集到一起,跃动着经济复苏的强劲脉搏。
一业兴带动百业兴,基建为各行各业提供稳定支持,新基建赋能高质量发展,为特殊之年化危为机助力添劲。据统计,2020年全年挖掘机累计工作时间同比上涨12.9%,有9个省市增幅超50%。
按照往年惯例,挖掘机的行业周期一般开始于春节之后一周左右并于一个半月内达到全年峰值。挖掘机销量,是观察经济运行的重要微观指标。
-6.8%,3.2%,4.9%,6.5%,这是2020年我国GDP的季度增速变化。2020年,仅纳入统计的25家制造企业就销售挖掘机32万多台,同比增长39%。早在去年4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就要求,加强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投资。从架桥修路的大挖,到建筑绿化的中挖,再到农田改造、5G基站建设的小挖,挖掘机在复工复产各场景中找到大显身手的广阔舞台。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挖掘机销售峰值后移了3045天。挖掘机销量实现由降到升的转变,是积压订单的一次集中释放,更清晰地反映出复工复产的稳健步伐。
挖掘机的产销量转化为工作量,让市场的热度催动建造的脚步。小小挖掘机的背后,是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推进。
十四五开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新农村建设、市政改造等民生工程任务繁重,医疗设施、交通运输等行业在补短板上大有可为。不少机构预测,2021年挖掘机销量仍有望继续增长
加速东部地区优化升级,提高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交通承载力,强化对外开放国际运输服务功能。构建高精度交通地理信息平台,加快各领域建筑信息模型技术自主创新应用。
加强交通运输法治建设。完善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机制,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平台。其中铁路20万公里左右,公路46万公里左右,高等级航道2.5万公里左右。(三)运输需求旅客出行需求稳步增长,高品质、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不断增强。
立足国情、改革开放。一、规划基础(一)发展现状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交通运输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综合交通网络布局仍需完善,结构有待优化,互联互通和网络韧性还需增强;综合交通统筹融合亟待加强,资源集约利用水平有待提高,交通运输与相关产业协同融合尚需深化,全产业链支撑能力仍需提升;综合交通发展质量效率和服务水平不高,现代物流体系有待完善,科技创新能力、安全智慧绿色发展水平还要进一步提高;交通运输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健全重点旅游景区交通集散体系,鼓励发展定制化旅游运输服务,丰富邮轮旅游服务,形成交通带动旅游、旅游促进交通发展的良性互动格局。
交通运输全面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有力保障国家安全,支撑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推动综合交通等重点立法项目制定修订进程,促进不同运输方式法律制度的有效衔接,完善综合交通法规体系。
提升应急运输装备现代化、专业化和智能化水平,推动应急运输标准化、模块化和高效化。财政、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生态环境等部门要细化完善财政、用地、用海、城乡建设、环保等配套政策及标准规范。建设面向世界的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4大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
加快推动乡村交通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实现城乡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规划、建设、管护。加强现代物流体系建设,优化国家物流大通道和枢纽布局,加强国家物流枢纽应急、冷链、分拣处理等功能区建设,完善与口岸衔接,畅通物流大通道与城市配送网络交通线网连接,提高干支衔接能力和转运分拨效率。
建立健全多部门联动、多方式协同、多主体参与的综合交通应急运输管理协调机制,完善科学协调的综合交通应急运输保障预案体系。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与智慧城市协同发展,建设城市道路、建筑、公共设施融合感知体系,打造基于城市信息模型平台、集城市动态静态数据于一体的智慧出行平台。
加强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清洁能源装备设施更新利用和废旧建材再生利用,促进交通能源动力系统清洁化、低碳化、高效化发展,推进快递包装绿色化、减量化、可循环。推动新建综合客运枢纽各种运输方式集中布局,实现空间共享、立体或同台换乘,打造全天候、一体化换乘环境。